前言
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以下簡稱本機構)是臺灣第一個由地方政府成立的行政法人,也是臺灣第二個一法人多館所的行政法人,改制初期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及高雄市電影館所組成,自106年1月1日正式掛牌營運。
改制第一年的首要重任是奠定與健全行政法人的運作機制與制度調整,使館舍在調整體質的同時,善用人事鬆綁及財務運作的彈性,在兩館原有的營運基礎上提升館舍經營績效,強化博物館的服務品質與公共性、教育性與競爭力。
南臺灣唯一專責推動電影文化的電影館,106年以「建立電影文化推廣典範」、「打造臺灣短片基地」、「電影行銷投資永續經營」、「導入專業創造電影文創價值」為發展願景,持續戮力推廣電影文化,提供多元觀影視野,厚植文化底蘊,強力打造高雄成為臺灣短片基地,同時發展電影投資政策,並促進電影文化產業交流及合作,以提升國際能見度,另並進一步導入專業職能,強化電影館服務品質及營運效能。
一、改制前機關組織功能的沿革及變遷
電影館於2002年11月3日成立,迄今仍是南臺灣唯一專責推動電影文化的機構,主要任務在視覺影像的深耕,以及電影文化的教育推廣與服務,以期建立電影交流的平台。
(一)電影館角色定位
成立之初(2002-2006),電影館以「電影圖書館」的角色,設定「天天有電影,月月有主題」為目標,大量且常態性地辦理索票影展及免費巡迴影展,培養觀影人口將電影藝術推向庶民生活。
2011年高雄市電影館轉型為公立藝術電影院,以加強平衡南北影視資源差距,並解決民眾想看藝術好片卻苦無商業戲院願意播映的困境,更配合社會公民素質提升,落實「文創產業有價,健全電影產業環境」,積極培養在地策展能量,首開公部門辦理常態性售票專題影展之風氣。
(二)電影節多元觀影
2003年起接辦的「高雄電影節」已成為南臺灣最大的城市影展,「2015高雄電影節」共映演近200部長短片,近3萬2,000人次參與。
高雄電影節自2011年起更舉辦高雄市首次國際短片競賽,2016年共計87國、2,565件作品參賽,已成為臺灣最大、亞洲第二的國際短片競賽平臺,並與國際最大短片影展──法國克萊蒙費鴻短片影展,及東京國際短片影展、香港InDPanda國際電影節等交流合作,為影像創作者提供切磋交流平台。
且為呼應數位潮流並打破實體觀影的地域限制,2014年更首創「雄影雲端戲院」APP,開啟「短片+手機+行動裝置」的影展觀影新型態。
(三)長短片獎勵補助
2007年首創地方政府補助「高雄人」長片之影片拍攝,陸續催生《不能沒有你》、《青春啦啦隊》、《女朋友•男朋友》、《甜蜜殺機》、《KANO》、《迴光奏鳴曲》、《愛琳娜》、《百日告別》及《失控謊言》等優質影片。
2012年再首開地方政府先例,推出「高雄拍」短片獎助計畫,迄今已產出逾四十部作品,進軍國內外影展屢獲殊榮,如:《阿尼》入選2016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競賽單元、《妮雅的門》獲2015釜山影展亞洲最佳短片、《保全員之死》獲2015金馬獎最佳短片、《海上皇宮》入圍鹿特丹國際影展短片競賽單元。
(四)組織型態與業務內容
高雄市電影館自設置以來便以政府機關型態行政,營運經費來自於高雄市政府預算經費編列,因市府撙節財源需求,年度預算有限,故電影館另需仰賴爭取中央相關補助經費挹注基本營運需求。
在組織編制則包含映演組、推廣組、行政組及兼任會計員、人事員各一人,總編制員額19人(含技工、工友3人);因員額控管,現晉用公務人員(9人)、專業人員(1人)及技工工友(3人)共13人。
主要業務說明如下:
- 映演組:辦理國際短片競賽暨國際影片觀摩、推廣、影人交流等、舉辦城市影展交流活動、策辦「藝術線上」專題影展及高雄電影節、文創商品開發、官網營運、會員及志工管理等事項。
- 推廣組:辦理專書出版、影片拍攝與製作、影像教育與推廣、影片獎補助及推廣交流等事項。
- 行政組:辦理文物典藏、廳舍軟硬體維護、採購、研考、出納、財產管理、庶務等事項。
二、改制前機關面臨的困境
隨著影視科技及產業市場的日新月異,現行的公部門組織編制及運作制度已使電影館在推廣電影文化上,面臨了許多困境。
(一)缺乏專業知能,人才斷層
- 受限政府機關人事制度進用規範,無法提供影視文化產業所需具有專業知能的人才,亦無法準確地提供文化創意者適時、適切的公共服務,造成文化政策及活動僵化,喪失國際競爭力。
- 囿於人力不足,許多電影專業業務必須委外辦理,政府機關無法發揮人力、財力之最大效益,業務結束後,所有累積的經驗及人脈都將歸零,不利於業務拓展。
- 電影館自2002年成立迄今,雖是南臺灣少數典藏電影文物的專業館舍,但是電影館一直囿限於空間不足、典藏經費短絀、缺乏專業典藏人力,專業典藏庫房的建置付之闕如,無法達成博物館角色的使命。
(二)政策影響專業,不利永續經營
- 政府機關必須嚴格依據政府採購法辦理各項業務,造成承辦人員囿於嚴格複雜的採購規範而卻步,失去與異業合作及國際談判的空間。
- 高雄市電影館作為一個電影的專業館舍,其專業性的長期規劃應受到尊重,惟行政與民意機關互相制衡過程中,倘遇對立衝突,重大活動及政策能否長期延續存有風險,電影文化無法回歸專業價值的危機已顯然浮現。
(三)預算制度僵化,降低投資及募資意願
- 公部門預算編列需在前一年編列,不能及時切合文化創意活動的需求,且政府機關的會計稽核制度未能和影視產業國際市場同步,降低投資者對影視文化投資的意願,另,公部門受限於勸募相關限制,難以擴大服務規模,人民無法廣泛享有文化福利。
- 政府單位金援的年度預算限制,與影視產業之變動生態大相逕庭,影人之影像企劃案資金籌措、成案不易,耗時至少一至三年甚至更長,往往面臨影像拍攝補助保留年限之窘,電影館只能遺憾地放棄保留原訂之補助獎勵。
三、改制後的願景
電影文化需要更多的熱情投入,影視產業需要專業的資源挹注,瞬息萬變的影視產業潮流,已無法單純依賴公部門僵化的預算及人力運作,而文化底蘊的厚植,更不能僅是由上而下、單一制式的政策推動。
無論是高雄電影節作為南臺灣最大影展,或是高雄市電影館藝術院線為臺北以外唯一常態性藝術電影院,高雄市電影館皆扮演開拓性角色;鑑於國內外電影文化形勢、國際影展走向,將高雄市電影館改制為行政法人,進行組織變革,引進企業治理精神;採專業導向,提升營運績效,方能使高雄市電影館發揮最大效能,電影館改制為行政法人之四大願景分述如下:
(一)建立電影文化推廣典範
電影館改制為行政法人,更可藉由影視各領域之專業人力進駐,全面整備及提升「策展能量」、「行銷媒合」、「產業扶植」、「典藏精化」四大面向,厚植影視消費族群,為影視文創產業奠基,形塑高雄市電影館成為電影文化推廣專責機構之典範。
(二)打造臺灣短片基地
電影館改制為行政法人,將持續發掘影視新銳、鼓勵創作,除持續辦理短片競賽,並辦理「高雄拍」短片獎助計劃及後續推廣活動,打造高雄成為臺灣的短片基地,建立城市影展品牌。
(三)電影行銷投資永續經營
電影館改制為行政法人,期望藉由國際短片競賽、短片獎助、電影投資、「電影館之友」公益勸募等四方面齊進,積極利用競賽機制挑選臺灣優秀短片作品及新銳人才,提高臺灣短片的國際能見度;靈活運用長片投資平台扶植兼具藝術與商業價值的電影標的,讓電影基金運作生生不息,挹注電影產業永續發展。
(四)導入專業創造電影文創價值
電影館改制為行政法人後,將可引入專業人力,將典藏品進行專題研究及商品開發再利用;除典藏之外,更積極培養電影策展、媒合募資、講座及工作坊策劃、字幕及版權談判、資訊研發、數位放映技術等專業人員,強化組織管理及專業人才進駐,提升館舍服務品質及競爭力,開拓電影文創價值。
四、電影館106-108年工作目標及計畫
(一)落實行政法人制度化
- 建立適用行政法人的規章制度,為組織永續發展奠基
依據本機構設置條例,落實行政法人的建置,加強各規章制度的訂定,建立完備及彈性的運作模式,以作為執行業務的依循,成為日後國內推動電影文化相關場域的經營典範。 - 培訓並延攬電影專業人才,強化組織專業知能及管理
推展人才培訓並延攬影視專業人才,積極培養電影行政及策展、宣傳、資訊、數位放映技術等專業人員,強化組織管理,提升專業館舍的服務品質及競爭力。
(二)建立電影文化推廣典範
- 電影藝術扎根,深耕影像教育
定期辦理電影講座、主題式電影藝術講堂、研習營、工作坊、校園巡迴及藝文空間的推廣,並編印發行月訊、電影專書,以達影像教育推廣之效,深植文化底蘊,逐步建構在地電影史觀。 - 提供多元觀影視野,打造城市影展品牌
>策辦各式專題影展,經營常態藝術院線,培養觀影消費族群,為影視文創產業奠基;舉辦「高雄電影節」,進行國際影展合作,建立影展的品牌形象;推展「雄影雲端戲院」APP,打造跨域、多元的觀影新模式。 - 導入專業職能,強化服務效能
以企業治理之精神,落實績效評鑑功能;建立電影館大數據,作為電影文化政策依據;滾動式調整人力運用、強化專業職能;引進專業的典藏人才及知能,建立電影文物蒐藏政策及方向;改善電影文物典藏庫房環境,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使高雄市電影館成為專業的電影文物典藏館舍。
(三)打造臺灣短片基地
- 扶植影視產業,鼓勵影像創作
根據制定之電影製作及執行要點,持續辦理「高雄人」長片補助投資、「高雄拍」短片獎助、「影像高雄」紀錄片委製等,透過獎補助拍製、影展映演、國內外推廣行銷,上中下游連成一氣,以達鼓勵影像創作,活絡電影產業之效。 - 辦理短片競賽,建構短片交流平台
透過競賽及獎助雙管齊下,進一步整合臺灣所有短片領域作品,深化高雄作為全臺灣短片平台的基地,打造短片人才培育基地。 - 國內外影視交流活動,透過影像向世界發聲
與國內外影展、單位洽談交流合作,推廣優質短片、長片與紀錄片至海內外單位,讓更多國家觀眾認識臺灣優秀電影作品,並建立長期合作交流模式。
(四)創造電影文創價值
- 活化館藏加值再利用
盤點電影文物典藏品,制定典藏政策及方向,以靜態展覽、動態互動等方式,於電影館或其他藝文場域合作展出,並推出文創商品,建立自有品牌,深耕市民電影文化情感。 - 異業媒合
藉由專業經理人的業界資源,企劃專業策展,爭取各類競爭型補助款,強化異業合作與贊助。 - 電影投資
辦理投資電影製作並成立電影基金專戶,將電影基金循環運用於電影製作,並回存電影基金專戶,並完成相關法制化作業。
五、106年工作目標及計畫說明
(一)年度工作目標
- 提升組織再造能量,提供多元觀影視野用
進行組織再造工程,將原本僅分為映演及推廣的兩項組織功能,增修為涵蓋策展、研究、推廣、扶植、產業、典藏、文創的「映演節目」、「教育推廣」、「製作企劃」、「典藏管理」四大部門,以扁平化的組織編制,增加行政效率;並以目標為導向延攬影視專業人才,進行國際影展合作、接洽購買國內外優質影片、策辦各式專題影展及高雄電影節,開拓民眾觀影視野,打造城市品牌以培養觀影族群;並藉由常態性經營「雄影雲端戲院」APP,培養新一代的觀影受眾,打造跨域、多元的觀影模式。 - 電影藝術扎根,厚植文化底蘊
為讓電影文化深入社會、進入校園,辦理青年影像創作之青春影展、高雄電影節之校園巡迴推廣活動、針對學生及社會人士辦理影評人工作坊、舉辦電影藝術講堂等推廣活動,建立電影文化產官學三方精進合作的創新模式;並透過出版電影專書,活化典藏文物,深化電影專題研究能力,並透過記錄片主題的開發,挖掘並保存在地影像題材,讓影視教育向下扎根、深植文化底蘊。 - 打造臺灣短片基地,發展電影投資及公益勸募策略
引進專業擴大辦理電影節短片競賽,打造高雄成為國際重要短片交流平台,並呼應數位時代的潮流,整合臺灣所有短片領域的作品,深化高雄作為全臺灣短片的基地;競賽與獎助雙管齊下,以競賽活絡豐富獎補助之影片來源,以獎補助扶植短片競賽新秀,讓高雄在以長片為主的國片市場中,發展出短片基地的藍海策略;開辦電影投資業務,成立電影發展專戶,透過貼近產業及市場的觀察,扶植兼具商業與藝術價值的投資標的,使原本補助款得以基金方式循環運用,並建置高雄市「電影館之友」相關公益勸募機制,永續經營電影扶植與推廣。 - 促進電影文化產業交流及合作,提升國際能見度
與國內外影展、單位洽談影片放映、人員、字幕、公播版權等交流合作,「讓高雄看見國際」;辦理影片獎助及投資,推廣優質影像作品,並辦理國內外城市及館際間的短片巡迴放映,及蓬勃發展的異業媒合活動,讓「讓國際看見高雄」。藉由推廣長期與業界影人保持密切關係,從製作補助、放映、海內外推廣及行銷活動等上中下游連成一氣,提高國際能見度。 - 導入專業職能,強化服務品質及營運效能
電影館典藏數千件具文化價值之電影本事、宣傳海報、劇照、唱片、書籍等電影文物,囿於空間及經費限制,電影館嚴重缺乏專業人力及專業典藏庫房,在改制行政法人後,可以自償經費改善典藏庫房環境,引入專業的典藏人才及知能,建立數位典藏資料庫,以數位方式提供研究及展示,並活化開發典藏文物之文創價值,作為商品開發及販售、專書主題、電影藝文展示、電影主題研究之基石。同時,將持續改善電影館資訊環境,針對票房、會員及觀眾喜好分析建立大數據資訊,做為後續推廣電影文化之參考依據。此外,也將持續引進專業策展人力,借重其業界人脈,為館務運作增加營運效能。
(二)工作計畫說明
- 提升組織再造能量,提供多元觀影視野
(1)組織改造,召募人才:
辦理組織扁平化改造工作,加強橫向連繫及專業服務訓練,並陸續進行人才召募及各項人資管理、績效評鑑規範的建立,打破公務員體系舊有的服務模式及僵化的升遷獎勵方式,逐步建全高雄市電影館各項業務推展所需的專業人力並激勵專業人才的能量。
(2)辦理深度與廣度兼具的主題影展,開拓藝術院線觀影人口:
策劃專業藝術影展,並搭配辦理影展宣傳推廣活動、影片版權洽談與購置。106年度預計辦理日本新浪潮知名導演專題等50檔影展,播映400部影片。
(3)培養高雄在地專業戲院場務管理:
辦理放映排播與放映執行、拷貝調度與視聽器材管理,培養戲院場地管理之專業放映人力,達成培養在地之專業戲院現場服務人力之目標。
(4)策辦深具城市特色的高雄電影節:
舉辦「高雄電影節」,推動本市電影藝術文化、培育電影人才、提升觀影人口、拓展民眾觀影視野。「2017高雄電影節」預計放映逾百部國內外優質影片,邀請國內外影人與會,並辦理周邊活動,增加參與人次。
(5)結合數位趨勢,打造常態性經營的雲端戲院:
規劃經營常態性的雲端戲院,辦理線上專題影展之策畫與排播、版權洽談及購置、辦理官網改版及相關影音平台之重整及維運,打破地域限制,擴大高雄市電影館以及高雄電影節之影迷腹地,建立品牌獨特性。
(6)增加電影放映場域:
除了電影館的放映空間之外,與其他單位商談合作,在固定的版權經費下,增加放映的席次。針對特別活動場及不同觀影族群彈性調整票價,並適度開放電影館內的空間供民間租用推廣電影文化,提高自籌率,增加營運收入。
(7)充實館藏圖書及影片,豐富民眾心靈:
打造專業的電影文化研究館舍,購藏與電影相關之圖書、期刊、影片,提供電影研究者、影迷及喜好電影的民眾研究及閱覽。
- 電影藝術扎根,厚植文化底蘊
(1)辦理影像教育等各式講座、工作坊及研習:
- 每月辦理「電影藝文沙龍講座」,邀請專業影視相關工作者主講專題影展,介紹電影主題並與民眾對談,達到影像教育推廣之效。
- 辦理專業電影人才培育課程,邀請業界影人、影評人,針對創作新秀、南部觀眾等受眾,打造電影相關互動課程及各種養成工作坊,如編劇工作坊、影評人養成工作坊、主題式電影藝術講堂,並舉辦「電影散策」等在地電影文化導覽活動,深耕社區文化、培植電影人才。
(2)校園巡迴推廣電影文化:
- 設計影像教育課程,走進南部校園推廣短片、藝術電影,提升南部大專院校、高中等學生之賞析視野。
- 辦理種子教師培訓研習營,專為教師打造影像教育課程,藉由走入校園、教師群,培養高雄電影節潛在觀眾,同時引導教師適度將影像教育融入課程,或將電影館視為課外影像教學之場域,創建電影文化產官學三方合作新模式。
(3)多元宣傳影展及深度論述影片內涵:
透過新興媒體靈活運用網路科技工具,如影展活動臉書直播、Line活動、影展電子報、APP推播等方式,有效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增進影展活動辦理成效。
(4)發行電影專書、月訊等相關出版品:
- 建構電影系列專書,成為研究及記錄電影文化的珍貴資產,106年邀請知名影人、影評人,結合館藏文物及相關活動出版「日本新浪潮」、「武俠電影」等主題專書;並針對主題,設計相關展覽、主題影展、講座及辦理北、中、南新書校園分享推廣活動。
- 月訊編印一萬份,藉由每月館內影展及活動刊物的編印,發送至高雄咖啡廳、書店、文創商店等重要藝文場所。
- 打造臺灣短片基地,發展電影投資及公益勸募策略
(1)獎助影片拍製及行銷,扶植具城市特色的影像作品:
- 「高雄人」長片投資補助:根據制定之電影製作執行計劃,辦理長片投資。從徵件、簽約、後期製作及營收回收等履約管理及追蹤,進行投資效益分析,據以執行,並積極協助其參加國際影展。
- 「高雄拍」短片獎助:根據制定之高雄拍電影製作執行計劃,辦理短片獎助,從徵件、簽約、後期製作、首映映演等國內外推廣交流等活動,扶植影像新銳,106年預計徵求8件具有明顯高雄城市意像的優質作品。
- 「影像高雄」紀錄片委製:拍攝高雄在地有形、無形人文題材的城市紀錄片,辦理媒合題材、簽約、協助後期製作、首映映演及後續國內外推廣交流等業務。
- 主題影像拍攝:針對館務以及大型影展活動,如高雄電影節等規劃主題影像拍製及剪接製作。
(2)辦理短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
透過國際短片徵件平台,辦理「2017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並與日本、香港、法國等國際短片競賽平台交流合作,106年預計徵得逾千部短片。
(3)電影投資及募資,電影產業永續發展:
以專業的審查機制找尋合適的「高雄人」影片投資標的,設定投資回收的評估機制,透過律師及會計師的協助之下,將投資標的所回收的金額納入電影發展專戶,讓每年投資於電影長片的基金能循環運用,並設置「電影館之友」等相關公益勸募機制及策略,支持電影產業永續發展。
- 促進電影文化產業交流及合作,提升國際能見度
(1)國內外影展及影視活動交流合作:
透過高雄電影節影人交流,與國內外影展、國際短片競賽平台、國內外電影產業單位等洽談影片放映、人員、版權的交流合作機制,建構高雄市電影館成為臺灣短片、高雄紀錄片的連絡單一窗口。106年預計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短片節、法國克萊蒙費鴻短片節等國際影展,推廣高雄短片、長片及紀錄片,增加國際能見度,行銷高雄的城市品牌及價值。
(2)辦理電影行銷及異業媒合活動:
- 影展專題宣傳:透過電影館常態性影展及電影節的宣傳能量,運用所有宣傳物,例如──月訊、影展攻略手冊、天橋、帆布輸出、戲院前廣告及APP廣告頁的宣傳資源,與其他單位商談現金挹注、媒體資源交換、商品開發成本降低的可能性。
- 異業媒合,募資增能:將電影館及電影節的資源、目標及現金缺口作年度整理,並逐一找尋合適廠商探詢、提送企劃書並確認其合作意願。針對商品開發、節目製作、電影版權等降低其製作成本,增加活動的精采度,並有效減低電影節及館舍營運的現金缺口。
(3)累積電影館所屬字幕、公播版權文化財:
與國際影視市場接洽,獨家引進優秀影片,開拓字幕交易收入;加強「高雄拍」短片巡迴及「影像高雄」在地紀錄片的版權販售,開拓公播版權市場。
- 導入專業職能,強化服務品質及營運效能
(1)典藏研究,加值再利用:
- 辦理106年度電影文物典藏:徵詢專家學者建議,制定文物典藏方向及年度典藏計畫,辦理文物典藏之收購及審查事宜。
- 典藏庫房的建置與管理:106年打造高雄市電影館第一間專業典藏庫房,完善保存電影文物。
- 數位典藏管理與展示:建置數位典藏系統,辦理典藏品數位化;爭取預算建置數位展覽之硬體設備及環境。
- 活化利用電影館典藏品:將館內典藏文物進行系統性的盤整及清點,進行年度主題討論,委託專業針對主題開發文創商品,並搭配電影館策劃之影展活動行銷文創商品,建立館舍品牌,多元呈現電影文化。
(2)資訊管理,系統開發:
透過管理維護「數位典藏系統」、「圖書管理系統」、「會員管理系統」等,進行會員資料的蒐集、整理及觀眾分析,作為日後策展、圖書購買及活動辦理的參考,提供更適切的公共服務。
六、各部門的工作
部門 | 工作計畫 | 執行內容 | 績效目標 |
---|
一、 映演節目部 | (一)辦理專題影展,經營常態藝術院線 | 1.藝術電影專題策劃與合作洽談 以策劃專業藝術影展為主,並搭配辦理影展宣傳推廣活動、國際影片版權洽談與購置。 | 引進國內外優質影片,增加南部地區藝術觀影人口及票房收入。 |
2.戲院場務管理 (1)放映排播與放映執行 (2)拷貝調度與視聽器材管理 | 培養戲院場地管理至專業之放映人力,達成培養高雄在地之專業戲院現場服務人力之目標。 |
(二)高雄電影節策劃與辦理執行 | 舉辦「2017高雄電影節」,推動本市電影藝術文化、培育電影人才、提升觀影人口、拓展民眾觀影視野。 | 「2017高雄電影節」預計放映國內外長片及短片,邀請國內外影人與會,藉由周邊影展活動,增加參與人次。 |
(三)結合數位趨勢,打造線上影展 | 1.線上雲端戲院策劃、排播、版權洽談及購置。 2.官網改版及相關影音平台之營運維護。 | 經營線上雲端戲院,擴大高雄市電影館以及高雄電影節之影迷腹地,建立品牌獨特性。 |
(四)國內外影展交流合作 | 與國內外影展、單位洽談影片放映、人員、字幕、版權等交流,藉由交流合作,長期與業界影人保持密切關係。 | 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短片節、法國克萊蒙費鴻短片節等國際影展。 |
(五)辦理短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 | 1.辦理「2017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 2.辦理青春影展。 | 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及青春影展徵件、競賽、行銷、講座、巡迴放映,共計逾千部優秀國內外短片參與競賽。 |
二、 教育推廣部 | (一)辦理影像教育等各式講座、工作坊及研習 | 1.邀請專業影視相關工作者主講藝文座談,與民眾對談,達到影像教育推廣之效。 | 辦理講座、工作坊及研習活動,增加藝文推廣量能,提升影片賞析能力,刺激潛在藝術電影觀眾流向電影館。 |
2.辦理專業電影人才培育課程 邀請業界影人、影評,針對創作新秀、南部觀眾等受眾,打造電影相關課程、工作坊,如:編劇工作坊、影評人養成工作坊、主題式電影藝術講堂,電影導覽活動等。 | 針對創作人才,舉辦工作坊,為日後長片、短片徵件培育開發優秀企劃案。 |
(二)校園巡園推廣 | 1.設計影像教育課程,走進南部校園推廣短片、藝術電影,提升南部大專院校、高中等學生之賞析視野。 2.辦理專為教師打造影像教育的「種子教師培訓研習營」。 | 走入校園培養高雄電影節潛在觀眾,引導教師將影像教育融入課程、將電影館做為課外影像教學之場域。 |
(三)發行電影專書、月訊等相關出版品 | 1.電影專書出版 邀請知名影人、影評人,結合館藏文物及相關活動出版專書。並針對主題,設計相關展覽、主題影展與講座等活動,從不同層面推廣專書。 | 1.以書籍銷售帶動讀者認識電影館典藏文物,活化館藏。 2.藉由電影專書的銷售傳播,引入高雄市之外的電影館觀眾,培養電影館遠端消費族群。 |
2.月訊編印 | 印製每月月訊一萬份,發送至各藝文場域。 |
(四)開發文創商品 | 典藏品、電影節及專題影展等週邊商品開發、販售經營、寄售管理、倉管。 | 研究開發典藏品、電影節、專題影展之周邊文創商品,並搭配影展活動行銷商品,多元呈現電影文化。 |
(五)辦理媒體及相關宣傳 | 粉絲團及多元化媒體宣傳經營。 | 辦理影展活動臉書直播、Line活動、影展電子報、APP推播等活動,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增進影展活動辦理成效。 |
(六)異業媒合及募資 | 1.辦理藝文沙龍合作管理。 2.辦理場地租借事務。 3.辦理募資增能,建置「電影館之友」等公益勸募機制;商談現金挹注、媒體資源交換、商品開發成本降低的可能性。 | 常態性影展及高雄電影節期間媒合影展與各廠商合作機會,針對開發商品、節目製作、電影版權等降低製作成本,並增加活動精彩度。 |
三、 製作企劃部 | (一)扶植、獎助影視拍製,活絡影視產業 | 1.「高雄人」長片投資補助 根據制定之電影製作執行計劃,辦理長片投資補助拍製。 2.「高雄拍」短片補助 根據制定之電影製作執行計劃,辦理短片獎助。 3.「影像高雄」紀錄片委製 拍攝高雄在地有形、無形人文題材,辦理媒合題材、簽約、協助後期製作,首映映演、國內外推廣交流等業務。 4.主題影像拍攝 針對電影館、電影節規劃主題影像拍製。 | 1.「高雄人」及「高雄拍」之長、短片參與國內外影展,爭取入圍或獲獎肯定,充分將城市行銷版圖推至國外。 2.每年暑假辦理國內的短片巡迴放映,將高雄優質短片推廣至其他城市。 3.洽談國外單位共同合作,辦理短片、紀錄片等放映活動,提高臺灣創作作品的國際能見度。 |
(二)電影投資製作 | 行銷「高雄人」的城市品牌及價值。 (1)建立專業的審查機制。 (2)設定投資回收評估機制。 (3)電影發展基金循環運用。 | 進行影片市場及財務分析,扶植並協助產出優秀長片作品。 |
(三)國內外影片推廣 | 接續影片委製、補助,推廣高雄優質短片、長片與紀錄片至國內外單位,尤以短片為主。 | 從製作補助、放映、國內外推廣等上中下游連成一氣,建立電影館成為短片人才培育基地。 |
(四)版權業務 | 1.開拓字幕交易收入。 2.加強「高雄拍」短片巡迴及「影像高雄」在地紀錄片版權販售。 | 建構臺灣短片連絡窗口,逐步建立版權販售機制。 |
四、 典藏管理部 | (一)典藏研究及加值再利用 | 1.辦理106年度電影文物典藏 徵詢專家學者建議,擬定文物典藏方向及年度計畫,辦理文物典藏之收購及審查。 2.典藏庫房的建置管理及片庫管理。 3.數位典藏管理與展示 (1)建置數位典藏系統,辦理典藏品數位化。 (2)活化館藏延伸利用。 | 逐步建立電影館典藏文物的質與量。以靜態、動態的活動方式,於館內或與外部單位合作展覽,達到電影文化教育推廣的目的。 |
(二)充實及運用館藏 | 1.採購與電影相關之圖書、期刊、影片。 2.個人視聽室管理。 | 將購藏之圖書及影片即時編目上架供眾閱覽利用。 |
(三)資訊管理 | 管理維護「數位典藏系統」、「圖書管理系統」、「會員管理系統」,及資訊安全事宜。 | 相關系統整合運作,方便民眾上網使用。 |
(四)服務人員及會員管理 | 辦理服務人員訓練及管理事宜,完善建置會員資料。 | 進行會員資料的蒐集、整理、分析以建立相關數據,提升服務效能。 |
五、 行政事務部 | (一)綜整業務 | 1.研考稽催彙整。 2.公文及文書處理。 3.辦理採購程序。 4.績效評鑑及董監會等事務。 | 如期如質完成彙整業務及採購程序。 |
(二)財產管理業務 | 1.財產管理。 2.財產營收入庫管理。 | 完備財產分類管控及收益管理。 |
(三)會計業務 | 1.會計事務。 2.出納事務。 3.內控事務。 | 財務會計作業施行暨相關法令遵循及綜理。 |
(四)人事管理 | 1.差勤管理。 2.薪資事務。 3.法務事務。 | 人資管理作業施行暨相關法令遵循及綜理。 |
(五)館舍養護 | 1.硬體及設備維護保養。 2.清潔綠化工作。 3.一般庶務。 | 維持館舍正常營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