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以下簡稱本機構)是臺灣第一個由地方政府成立的行政法人,也是臺灣第二個一法人多館所的行政法人,改制初期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及高雄市電影館所組成,自106年1月1日正式掛牌營運。
改制第一年的首要重任是奠定與健全行政法人的運作機制與制度調整,使館舍在調整體質的同時,善用人事鬆綁及財務運作的彈性,在兩館原有的營運基礎上提升館舍經營績效,強化博物館的服務品質與公共性、教育性與競爭力。
在本機構發展目標及計畫的指引下,106年歷史博物館將秉持「彈性與多元‧突破傳統博物館營運模式」、「保存與活化‧並重發展高雄地方歷史資源」、「網絡與創意‧整體行銷高雄博物館群」的發展願景,強化文史典藏維護、研究與應用,效率化博物館軟硬體管理與營運、結合新媒體發展博物館多元展示規劃與設計,並且整合行銷博物館教育活動,進一步拓展博物館產業與發展平台,穩扎穩打的執行各項工作計畫,以凸顯本市公立博物館的功能與價值。
一、改制前機關組織功能的沿革及變遷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高史博)於1998年開館,建築前身為高雄市役所(市政府),其建築於日治時期(1939年)完工,為當時高雄市役所之所在地及南臺灣地區之政治經濟中心,1992年因應高雄市政府遷址,原建築於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04年指定為古蹟。並因其歷史定位規劃為歷史博物館,保存發揚高雄地區歷史文化為工作目標,為當時全臺灣第一座地方政府自辦的公立歷史博物館,至今已在地耕耘18年的光陰,見證了城市的記憶與轉變。
(一)發展概況
開館初期,以博物館基礎建置為首要目標,包括奠定博物館藏品基礎,機關組織運作基本準則樹立,然因受限於舊建築空間的利用限制及機關組織人力的編制有限,仍有許多不足之處。自2010年縣市合併後,博物館另承接原高雄市文獻業務及部分地方文化館舍的營運管理,開始突破空間環境之限制落實城市博物館群的概念,除深耕縣市合併後之各項歷史研究議題,舉辦大型主題活動行銷高雄文史特色創造大量參與人次,更積極創造高雄文史資源的累積與在地觀點的詮釋與展現。
近年來相關成果包括自辦營運全台唯一的皮影戲展示館「岡山皮影戲館」,輔導地方團體活化左營眷村文化館、旗津戰爭和平紀念館、打狗鐵道故事館與柯旗化故居等,設置營運全台首見的「哈瑪星台灣鐵道館」;另蒙現國史館吳館長密察等先進之協助成立「高雄研究文獻中心」,購置典藏高雄在地珍貴史料;辦理「獅甲節」、「偶戲節」推廣高雄無形文化資產;另有「展高雄」、「寫高雄」等主題展示教育活動,以在地觀點的敘事風格展現各區域人文發展之歷程。
(二)組織型態與業務內容
高史博自設置以來便以政府機關型態,營運經費來自於高市府預算經費編列,因市府樽節財源需求,近三年來編列年度預算額度約為六千餘萬元整,故高史博另需仰賴爭取中央相關補助經費挹注基本營運需求。在組織編制包含研究典藏組、推廣行銷組、展覽企劃組等三個主要業務組室,另設有秘書室、一員會計及兼任人事處理機關相關行政庶務,預算編制計34員(現晉用23員),主要業務說明如下:
- 研究典藏組:辦理高雄區域歷史與社會研究、地方文物蒐集研究、典藏管理,同時辦理本市研究文獻、研究資料交流發表、研討會與出版等事項。
- 展覽企劃組:以本市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常民生活為主題,針對各地區文史與在地特色策辦展覽,並自行策辦年度專題特展。
- 推廣行銷組:推廣傳統藝術、民俗技藝、無形文化資產,行銷本市多元文化、傳遞歷史人文資訊。辦理活動推廣、新聞聯繫及促成博物館文化創意及產業接軌等事項。
(三)改制前面臨的困境
- 缺乏博物館專業人才:受限政府機關人事制度進用規範,館務運作仍以公務人員為主體,專業人員進用人數有限,欠缺博物館營運所需具有專業知能的人才,對博物館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專業性業務推展造成阻礙。
- 政府機關營運的問題:因政府科層制度及相關法令限制,博物館相關業務不易拓展,委辦事項因作業程序繁雜僵化,限制其發展性,如承辦人員囿於嚴格複雜的採購規範而卻步,往往喪失競爭力,不利永續經營。
- 公務預算科目的限制:因政府預算法及相關法令的限制,無法針對博物館之專業性質合理支用,並因機關身分無法進行企業勸募,使博物館營運與社會資源體系隔絕,其財務預算無法真正滿足館務實際需求。
二、改制後的願景
改制前,高史博業逐步建立專業在地歷史研究形象,成為了解高雄歷史內涵與尋求文史資源的首選窗口。2017年,高史博正式改制為行政法人,希冀透過組織變遷,從傳承到營運,為高雄歷史保存發展與推廣行銷,能帶來全新的發展。
(一)彈性與多元‧突破傳統博物館營運模式
本館突破傳統公務體系僵局,引入民間專業為運作基礎,財務系統整合公私部門之資源。強化成本效率之分析與動態調整,提昇服務品質,期許建立更具經營效益之營運模式。
(二)保存與活化‧並重發展高雄地方歷史資源
改制後,高史博仍持立「高雄歷史文化研究」之核心價值,深耕高雄文史典藏與出版,引入當代媒體技術,展演地方文史資源,推廣高雄城市特色。
(三)網絡與創意‧整體行銷高雄博物館群
於法人架構中,高史博將延續既定核心館舍之定位,持續輔導地方文化館與各級外館,厚實區域文史累積成果,提升類博物館之專業經營理念,強化地方小型館舍之營運體質與活力,建構高雄地方博物館互聯網絡。
三、中程計畫目標(106年至108年)
(一) 改善組織專任專業人力比例
本館預計從改制首年(民106年)起積極進用民間展示設計、產品設計、經營行銷與活動策畫執行等專業人員,並逐年提高進用比例,預計民108年組織非公務體系之專業人員調整占全館人力之80%以上,希冀逐年改善博物館相關部門之專業,達成組織人力資源多元構成之目的。
(二) 改變館務公務化、公式化的運作模式
改制後,各項業務運作將改變制式採購發包方式,從各計畫之專業與效益出發,將以專案合作模式,規劃執行各項館務。除此,未來更將承接其他單位之歷史調查、文物研究、主題策展等專案委託,厚實本館核心部門之執行能力,提供本館之專業服務予更多民眾與團體,並輔以增加館務衍生之收益。
(三) 拓展與深化高雄歷史之多元觀點與公共參與
以本館立館之核心精神出發,改制後之館舍將更強調在地史料的蒐集保存與研究應用,發展專屬高雄地方史學之研究與教育推廣活動。結合教育體系、社區協會體系與文史工作者等行動者,提高館務公共參與程度。除此,將募集各類社會資源,透過高史博企業之友、友好館舍等模式,與關心台灣在地歷史文化發展之企業或組織團體建立機制,為館務帶入資源,也將其資助透過博物館之運作增加其效益層面。
四、106年度工作目標及計畫說明
(一)年度工作目標
- 強化文史典藏維護、研究與應用:
改制首年將針對相關文史調查、徵集、研究、出版等既有成果務求持續推動,並開始延攬歷史、文物研究領域之專業人才提升文史研究能量,透過結合博物館的研究資源,包含在地研究及累積,發揮博物館典藏以及高雄研究文獻中心最佳效能。另外將陸續靈活調配整體經費配置,開啟針對典藏文物徵集、研究出版進行長期規劃,並進行加值運用規劃。 - 結合新媒體發展博物館多元展示規劃與設計:
針對改制後的博物館空間將進行展示檢討,除納入常設展空間策劃,並檢討既有空間的展示環境改善,務求逐步奠定博物館永續發展的基礎展覽環境建置。此外,並進用空間設計、文化研究等專業人才,自行辦理展示企劃、研究、設計,並與學校、業界合作,並媒合博物館相關主題特展搭配在地業者共同行銷,藉由不同主題媒介如劇場、行動展演、藝術介入,讓展示教育推動從規劃到呈現更加多元,並得以延伸到在地團體或文史組織。 - 整合行銷博物館教育活動:
從博物館推廣教育功能出發,改制後的教育推廣活動除延續既有教育活動設計與執行、服務人員培訓與管理、教案與教材研發、館際交流等等,更納入企業化與活潑化的經營操作型態。因此,除投入CIS的博物館形象營造,搭配未來文創事業的開發,改善公共服務設備,結合賣店與餐飲服務,並推動媒體經營行銷。此外,進用營運行銷等經營專才人員,結合博物館特色辦理館外推廣教育活動串連,並推動既有活動與民間商業團體或旅宿業者合作辦理博物館「體驗式觀光」,提昇活動的服務層次與品質,辦理優質文化體驗。 - 拓展博物館產業與發展平台:
博物館改制後營運型態將突破既有館舍限制,拓展外館多樣化的經營型態,提高效益產值並增加實質營收,推昇博物館產業面向的功能。此外,強化博物館對社會資源之募集與運用,藉由積極尋求企業贊助及產業合作等多元資金挹注方式,採取效益評估做為資金運作參考,發展博物館相關延伸價值的經營開發,整合市場思維,重新檢視目前所有展示周邊產品、研究出版品與高史博典藏品之特色與內涵,將其價值轉化為文創事業的材料,扶植開發具有高雄區域特色之文化產品。逐步減輕長期仰賴政府財政支出,達到博物館自有財務的永續發展。 - 效率化博物館軟硬體管理與營運:
改制首年的博物館營運務求穩定延續既有運作,除陸續檢視既有軟硬體系統設備進行更新或提升,並逐步調整為具效益性的運作管理機制以撙節開支。組織管理面則陸續建立法人組織運作規範,修正傳統公務式研考、文書、採購、財產管理、修繕、歲計等科層官僚式規定限制,擬訂博物館相關管理辦法,落實效率化人員管理與工作分派。 - 調整組織結構,多方引入專業人才資源:
改制後將強化博物館專業之營運,組織型態以強調彈性之任務導向,考量執行效益規劃人力配置。公開招募各部門人員,包括臺灣研究、博物館策展與行銷等領域專業人員。此外,將規劃產官學合作媒合專業組織或個人之資源,以擴張館務之運作與提升。如以學術資源契約聘用專案特約研究者,厚實本館文史研究能量。
(二)工作計畫說明
- 典藏徵集、歷史研究與活化運用:
(1)厚實典藏文物內容與藏品管理:
修訂文物典藏管理政策,規劃文物蒐藏的短、中、長程蒐藏規劃以進行改制後分年蒐購計畫,並針對既有藏品例行性核實辦理文物保險、管理清點、拍攝記錄、內容研究、出版、保存維護、修復及替換藏品各項保存耗材等等。此外,亦開始進行典藏庫設備更新規劃以健全文物保存環境。
A. 研議制定典藏相關之徵集、入藏、借展、申請研究、圖像使用授權等作業要點,健全本館典藏管理業務,提升典藏品最大價值效益。
B. 辦理典藏專題研究計畫,以更貼近常民生活、當代世界議題的視角對典藏品進行專題研究,持續館藏出版計畫,增加本館典藏品能見度。
C. 針對典藏品修復工作,開拓與國內外專業修復團隊技術合作計畫,進行典藏品修復,提升典藏品管理品質與本館文物保存能力。
(2)在地文史資料徵集與推動文史研究:
延續博物館文史發展計畫持續編輯出版高雄史料與文史專書、高雄文獻期刊,並同步購置文史資料,包含相關資料庫及本館與外館發展主題相關書籍。此外,並辦理評選獎勵在地文史書寫以推動高雄市相關文史研究育成工作。
A. 持續徵集高雄相關之史料,並整理出版各種叢刊集成,紮實高雄研究專之基礎。策劃高雄文獻期刊之出版,針對特定主題廣徵相關論文,深化高雄歷史議題之關注與討論。
B. 辦理第二屆高雄史料研討會,以特定主題徵求、邀集相關文史、社會科學研究者發表論文,鼓勵論文發表與創新研究風氣。
C. 加強徵集高雄特色文獻檔案(如兵役局、中油、台鐵局等)並進行電子掃描,建立高雄重要文獻專業資料庫,強化本館為高雄在地文獻研究中心之角色。
(3)特色藏品推廣與活化運用:
辦理館藏相關重點文物教育推廣,包含相關研究調查、主題性展覽及演出或研習活動。另配合推廣活動進行,補助各級學校辦理皮影藝術教育推廣研究及獎補助皮(紙)影、傀儡戲製作、表演、創新等比賽獎金。
A. 規劃典藏年度特展,以切合民眾生活、呼應當代議題之內容,增加本館典藏能見度,提升博物館專業形象。
B. 持續辦理傳統偶戲創新比賽,使皮影戲、布袋戲、傀儡戲等無形文化資產能兼顧保存與創新。
C. 辦理典藏欣賞、文史踏查、人權相關地景場域導覽等研習推廣活動,配合寒暑假辦理主題營隊以培養文史興趣人口。
- 展示教育與在地行銷:
(1)主題展覽研究規劃與行銷推展:
從在地議題、特色館藏或文史內涵發展展覽議題,辦理展覽策劃、展品檢選、運輸、保險,文案內容研究、編寫、審查及展場規劃、委託製作、佈展等等,後續並搭配推廣教育活動發展展覽行銷延伸相關附加效益。
A. 展高雄系列106年預計以高雄海線三區永安、彌陀與梓官等,將延續「展高雄」系列特展強調在地網絡連結的策展精神,讓地方資源進場,讓觀眾感受最質樸與真實的在地智慧。
B. 106年首檔規劃特展將以高雄漁業為首展主題,除納入旗津地區的漁業發展歷史,並從產業技術、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歷史等面向進行策展,更將邀請在地產業參與展覽與教育推廣活動,整合社會資源引入館務營運。
C. 106年本館典藏特展,首檔陶瓷器皿展預計邀請民間企業合作(IKEA、合成牌等),透過生活策展方式呈現藏品之多元與豐富,跨域合作推出各類手作工作坊,提升民眾互動參與。
(2)展場空間更新、管理與活化:
配合改制後展示空間重新整理,除持續進行展覽用具及耗材購置、展場視聽資訊及燈具常態性養護外,從空間規劃調整到展示更新工程,逐步完備相關硬體設施。為增加使用效益,後續將配合館方檔期規劃,於非特展期間,提供專業展場設備與民間團體共同策展。
A. 更新館舍老舊空調及照明設備等設施,提升整體參觀品質。
B. 辦理本館展場空間配置與動線檢討計畫,以利未來本館常設展區之設計,提高本館永續使用之可能。
C. 媒合各界文化機構如檔案局等,辦理常態性共同策展之計畫,提高展場空間使用效益。
- 博物館公共教育與活動推廣:
(1)營造博物館企業識別專業形象:
從博物館專業形象經營出發,結合CIS投入媒體經營行銷與企業公關經營概念,營造博物館整體形象。
A. 辦理本館「企業識別設計系統」設計更新計畫,運用整體傳達溝通系統,傳遞「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品牌精神、經營理念、品牌文化,創造共同價值感與認同感。
B. 強化網路平台社群與在地社團之合作關係,創造博物館與各類社群連結性,提升曝光度與增加民眾參與度。
(2)營運效益提升與強化教育推廣活動:
延續博物館基礎性推廣教育功能,逐步調整活動型態強化原有公共教育性服務,包含志願服務的推廣、史博講堂、各季主題推廣教育活動等等,從結合博物館觀眾社群經營,讓講座企劃及教育推廣活動融入展覽、文創開發、外館營運、大型主題活動等,藉以進行複合式活動行銷提升整體營運效益。
A. 配合節令及重大節慶,持續辦理新春活動、「二二八」系列活動;夏季配合「展高雄」特展辦理地域文化體驗活動。於9月祭孔儀式;冬季舉辦「戲獅甲」活動。
B. 每季針對特展主題、重大時事議題邀請專家學者辦理「史博講堂」預計辦理30堂。另辦理「典藏講座」,預計辦理2場次;並配合各檔展覽主題,舉行系列講座、電影欣賞、手作體驗等博物館推廣活動,預計辦理4場次。
(3)結合地方社群組織推廣高雄在地特色與歷史文化:
辦理高雄市具特色或主題的活動,包括推廣傳統偶戲的偶戲節活動,推廣無形文化資產的戲獅甲活動,為紀念本館重要之歷史場域意義,辦理二二八紀念儀式等等,延續博物館既有成果並參酌效益評估調整活動型態。
A. 106年預計邀請海內外頂尖舞獅隊,並提供競賽獎金,規劃辦理「2017戲獅甲」。
B. 106年辦理「二二八70週年紀念活動」,預計藉由歷史現場導覽展覽、座談會、電影賞析等相關活動,紀念民主前輩們之犧牲與付出。
C. 106年預計於左營孔子廟舉行「高雄市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2567週年釋奠典禮」,彰顯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
D. 辦理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推廣工作,結合岡山皮影戲館辦理「高雄偶戲節」系列表演活動。
- 拓展博物館產業營運與行銷:
(1)建置高雄博物館群之營運網絡:
依本館所屬不同外部館舍特點,並兼顧效益調整營運型態,包括高雄市孔廟、高雄市皮影戲館、哈瑪星台灣鐵道館、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高雄市眷村文化館、打狗鐵道故事館、柯旗化故居等各處舍營運管理、委託經營、推廣行銷及館舍相關主題性年度活動(如祭孔),逐步開發各館舍營運重點。
A. 強化各館特色,預計結合高雄大專院校資源與歷史空間辦理歷史小劇場、主題深度踏旅、工作坊、文化市集等,逐步提升能見度及參訪人潮。
B. 深耕高雄鐵道歷史場域,經營「哈瑪星台灣鐵道館」及「哈瑪星駁二線火車體驗之旅」。106年預計規劃「大館帶小館」之套裝方案,創造營收效益。
(2)博物館事業開發與拓展:
將文化產業的思考帶入博物館營運之中,結合典藏、展覽重點或特色開發文創事業,除提高典藏之延伸性價值,更增加博物館具效益化產值,並逐步規劃複合式販賣餐飲空間,擴充博物館附加產值。
A. 持續開發老照片明信片套組、特色資料、T恤、偶戲節音樂CD等文創商品。106年設立事業開發部門,規劃招募產品設計與行銷專業人員,持續開發特色文創商品,媒合市場通路管道推廣博物館商品。
B. 整合本館經營之「榮町‧市役所什肆」、「哈瑪星台灣鐵道館賣店」等展售點,預備規劃相關館舍空間,招募適合之產業,以招租或合作營運等多元經營方式,提高賣店營運能力。期增加自償能力,逐步向自負財源方向進展。
(3)社會資源募集整合與事業投資:
逐步發展經濟利益相關業務,除整合空間環境資源辦理招商招租事宜,並著手規劃具價值性資產投資以累積資金。此外,同步辦理社會勸募增加館舍營運經費,冀望透過積極轉化博物館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內涵,讓企業也願意付出對等的代價繼續支持博物館各面向的發展與更新。
A. 106年規劃辦理「高史博之友」,推動民眾的博物館參與、集資:第一階段以廣納會員提升人氣為目的採無償加入,第二階段按無償、捐款(或捐贈)額度分級,提供本館及各項設施與商品之優惠。
B. 規劃專案勸募計畫,以本館之經營理念與各項專案計畫,積極向企業主動辦理說明。發掘潛在支持者,提供其多元參與館務之管道,與捐助(贈)者共享本館文化業務發展之成果績效。
- 效率化管理博物館軟硬體與營運:
(1) 強化組織專業,落實績效管理:
調整內部組織運作,進行專業化管理的體制改革,除維持相關營運庶務成本支出,逐步檢討相關庶務經費,包含水電通訊、租車、保險、消檢、環境清潔、保全、文具器材等費用,撙節開支。並陸續調整作業流程,建置效率數位化管理系統與辦理績效評鑑。
A. 106年預計完成館務財產管理系統,強化效率化管理運用。
B. 聘任專業會計督導本館財務運作,檢討成本支出,提高本館營運績效與財務管理能力。
(2)進行館舍軟硬體之更新修繕與養護:
檢討各館舍空間與硬體,辦理館舍修繕及空調水電、電梯、消防等機電保養,資訊設備養護修繕。以維繫館舍基礎運作為原則,逐步汰換老舊或效能不佳設備硬體,並進行空間環境改善工程。
- 專業人才的進用、合作與組織調整
(1)專業人才的公開招募與進用:
106年因應組織型態的調整與各專業領域需求,擬定人力計畫並公開招募專業人員,相關專業領域包括臺灣文史研究、博物館策展、教育活動策辦及相關行銷、文創開發人才;新進專業人員預計達編制人力50%,逐步取代公務人員現行業務,並採專業分工,任務合作的彈性人力編制型態增加組織專業性與靈活度。
(2)結合學術資源契約聘用專案特約研究者:
結合公私各部門學術資源,以定期契約方式,專案聘用專家、具學術潛力研究者,進行博物館典藏、重要歷史或文化研究課題,拓展前瞻性之研究領域,俾提升本館專業職能。
五、各部門的工作
部門 | 工作計畫 | 執行內容 | 績效目標 |
一、 研究部門 | 典藏徵集、歷史研究與活化運用 | (一)厚實典藏文物內容與藏品管理 1.制訂並落實文物典藏管理政策。 2.規劃並執行文物蒐藏計畫。 3.進行典藏庫設備更新規劃與保存環境整理。 | 落實文物管理與蒐藏機制,預期將持續累積藏品數量並改善庫房保存環境。 |
(二)在地文史資料徵集與推動文史研究 1.辦理文史發展計畫,編輯出版、購置有關高雄史料與文史專書等。 2.辦理評選獎勵在地文史書寫以推動高雄市相關文史研究育成工作。 | 出版高雄史料集成,文史采風、高雄文獻期刊及相關調查研究獎助圖書,並數位化相關史料完成建檔工作。 |
(三)特色藏品推廣與活化運用 1.辦理館藏相關重點文物展覽、推廣、傳習、研究調查等等。 2.配合推廣活動,補助特色館藏(皮影)辦理相關比賽。 | 辦理皮影戲等特色藏品DIY教學、校園競賽、扶植演出等,達傳承目的。 |
二、 展示設計部門 | 展示教育與在地行銷 | (一)主題展覽研究規劃與行銷推展 1.辦理從在地議題、特色館藏或相關文史內涵展覽。 2.辦理展覽相關推廣教育與行銷。 | 本年度將辦理高雄主題性特展4-6場,搭配文史教育推廣活動達行銷目的。 |
(二)展場空間更新、管理與活化 1.展示相關硬體養護、購置與更新。 2.展示空間整理與規劃調整。 | 完成常設展示規劃與空間硬體改善規劃,樹立博物館核心展示功能。 |
三、 公共服務部門 | 博物館公共教育與活動推廣 | (一)營造博物館企業識別專業形象 1.經營博物館專業形象。 2.投入媒體公關行銷。 | 完成CIS形象規劃並納入行銷推廣,樹立法人後博物館專業形象。 |
(二)營運效益提升與強化教育推廣活動 1.辦理博物館性推廣教育,並強化原有公共教育性服務。 2. 結合博物館觀眾社群經營,進行複合式活動行銷提升整體營運效益。 | 辦理完成博物館各季主題推廣教育活動,提升博物館參觀與活動人數。 |
(三)辦理具在地議題或特色性主題活動 1.辦理高雄市具特色或主題的活動,包括偶戲節、戲獅甲。 2.辦理高雄市紀念性儀式活動,如二二八紀念儀式等。 | 預期相關主題活動將達增加參與人次1-2成,並增加博物館能見度與經濟效益。 |
四、 文化事業部門 | 拓展博物館產業營運與行銷 | (一)建置高雄博物館群之營運網絡: 1.經營所屬外部館舍特色。 2.調整營運型態與效益。 | 預期各館舍參觀人數約增加1-2成,並藉由統整性包裝行銷增加館舍能見度。 |
(二)博物館事業開發與拓展 1.發展將文創事業,開發館藏特色商品。 2.逐步規劃建置複合式販賣及餐飲空間,擴充公共服務。 | 預期開發販售特色商品將增加年營收3成,並陸續增加營運投資擴大效益。 |
(三)社會資源募集整合與事業投資 1.發展經濟利益相關業務,除整合空間環境資源辦理招商招租事宜,並規劃具價值性資產投資以累積資金。 2.辦理社會勸募增加館舍營運經費。 | 改善相關空間後將增加招商效益,並配合募資事業開發,預期將增加自償收益項目。 |
五、 綜規管理部門 | 效率化管理博物館軟硬體與營運 | (一)強化組織專業,落實績效管理 1.制訂相關組織作業規章。 2.館舍營運庶務性成本支出。 3.建置相關數位化與資訊管理系統。 | 完成專業管理系統建置,並落實營運管理成本管控。 |
(二)進行館舍軟硬體之更新修繕與養護 1.檢討各館舍空間與硬體。 2.辦理館舍修繕及相關保養、汰換更新工程。 | 完成節能規劃與硬體汰換工程規劃,並配合落實整體營運展示空間的環境改善。 |